日前,根据日本汽车销售协会联合会公布的数据,2022年日本新车总销量约为420.13万辆,比2021年下降5.6%,为1977年以来的45年新低。值得一提的是,2022年,印度新车销量约为472.5万辆,同比增长25.7%。新车销量有史以来首次超过日本,成为仅次于中国(约2686万辆)和美国(约1387万辆)的全球第三大汽车市场。
随着各大车企纷纷公布自己2022年的销量,日系品牌2022年的销量排名也新鲜出炉。与2021年相比,2022年大部分日系车企的销量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,最大降幅达31.9%;少数车企一枝独秀,最大涨幅16.6%。据共同社报道,受全球半导体短缺和新冠肺炎疫情影响,长期难以采购零部件,企业不得不减产。我们再来仔细看看各个车企的具体销售情况。
丰田的老大地位不可动摇。
在美国销售一年后被超越。
众所周知,丰田是日本的领头羊。2022年,其汽车销量遥遥领先,约为124.76万辆。虽然同比下降12.4%,但丰田在日本的领先地位不可动摇。但其市场份额已经从2021年的32%下降到29.7%,市场份额不足30%。考虑到现实因素,这样的数据看似在正常波动范围,但对于第一梯队的车企来说,这种下滑的影响也是相当强大的。
此外,2022年,丰田以210.85万辆的销量在6家日系车企的美国销量榜上排名第一,但在整个美国市场却落后于美国汽车巨头——通用汽车。数据显示,通用汽车2022年在美销量为227.41万辆,同比增长2.5%,丰田下降9.6%。前者重回美国市场汽车品牌销量第一。事实上,美国通用汽车自1931年超越福特以来,一直是美国市场的第一,但到了2021年,丰田以233.2万辆的成绩超越了美国通用汽车的221.8万辆。然而,仅仅一年时间,这一头衔就被通用汽车公司夺回。
铃木以大约602,700辆的销量位居第二。虽然其销量还不到丰田的一半,说实话整体差距还是比较大的,但这也是铃木连续第三年超过被认为是亚军的本田。但铃木在日本国内的总销量较上年微降0.9%,市场份额为14.3%,整体销量持平。
值得注意的是,开头提到的印度汽车市场首次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三,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铃木销量的快速增长。2022年,铃木在印度销售约157.6万辆新车,同比增长15.48%,占印度市场份额近42%,高于丰田在日本国内的销量和市场份额,也就不难理解印度为何能稳坐全球汽车市场第三的位置。
第三名是个大惊喜。大发汽车以7556辆的销量将本田挤出前三行列,逆势夺得季军称号。2022年,大发在日本的总销量约为57.56万辆,同比微增0.6%。与此同时,大发和铃木之间的差距并不大,大发在增幅方面仍有小幅优势,似乎正在迎头赶上。
另一方面,本田以约56.8万辆的销量排名第四,较上年下降2%。同时,2022年本田在中国和美国的销量也不尽如人意。官方数据显示,2022年本田中国终端车累计销量约为137.31万辆,同比下降12.07%;美国累计销量为98.35万辆,同比下降32.9%。这是本田连续两年在华销量同比下滑,且下滑幅度明显加大。也是美国6家日系车企中跌幅最大的。
与铃木、大发、本田同属于本次销量排名第二梯队的日产,以约44.95万辆的销量排名第五,同比微增0.5%。此外,与本田情况相同的是,虽然其在华销量连续第八年突破百万大关,两大业务板块累计销量约为104.52万辆,但同比减少22.1%,12月销量同比暴跌41.7%。
排名第六的马自达以约16.13万辆的销量领跑第三梯队,同比增长2.5%。斯巴鲁、三菱和五十铃分别以100,858辆、90,555辆和42,951辆位列第七、第八和第十。其中五十铃同比降幅最大,达到31.9%;三菱涨幅最大,达16.6%。
而奔驰则跃居首位。2022年,奔驰在日本销量为52,391辆,同比增长1.3%,位列榜单第九位,成为前十名中唯一的外国品牌,也成为日本最受欢迎的外国品牌。
从普通车型销量前50名来看,丰田车型18款,本田车型6款,日产车型6款,铃木车型4款,马自达车型7款,斯巴鲁车型4款,三菱车型3款,大发车型2款。从这个角度来看,铃木和大发能凭借几款车型取得总销量前三的成绩也是相当惊人的。
摘要
综合来看,2022年日系车企销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滑。需要注意的是,日系车市场并不是唯一一个销量下滑的市场,美国车市的销售表现也不尽如人意。放眼全球市场,除了新冠肺炎疫情导致的供应链问题,日系车销量下滑的原因也可能是自主品牌的崛起。
面对新能源汽车的浪潮,燃油车的市场份额正在萎缩。同时,考虑到日系新能源汽车处于弱势,日系车市场份额被进一步压缩,消费分流越来越严重。日产汽车公司高级副总裁庄平山崎也表示:加速电驱动布局是日产在中国最迫切的任务。相信随着后疫情时代的复产和供应链限制的解决,不仅是日本车市,整个车市都将在2023年迎来复苏的春天。但如果日系品牌跟不上新能源发展的浪潮,日系车又会被限制。
郑重声明: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,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,与本站立场无关。仅供读者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